在學期前兩堂課時,我還不曉得這是一門什麼樣的課,直到學期中,課程上課氣氛既輕鬆、雖然沒有甚麼需費太多心力去記憶或是理解的課程內容,
但總覺得許多老師在課堂上所說的字句,字字句句深入人心,
話講得不會過於銳利卻能令人深省,筆記下來、回去想、以及慢慢反思。
因為我本身是工科學生,一開始對於課堂的想像免不了是一些關於理論、一些像是現今社會消費現象的推導與過程等,抱持著想把社會消費的現象當作是推手,操作這些現象或變因來執行並達成我的目標,創業及行銷等、推更多服務賣更多的產品,想順著當代社會消費的洪流走向、站在金字塔的頂端。

課堂上以開放式的討論方式來回應每一個問題(經老師的引導),沒有給定特定的答案或結論,卻能引起大家的想法激盪、進而讓一群人產生共鳴,
有時候討論出的東西著實能顛覆原本的想像,給予更多的空間而非直截地訂下結論,不把話說死、而是更多的討論與觀察。
前幾堂課老師在課中所說的「肯定自己做的選擇,人的自卑感是在向前奮鬥的過程中慢慢消除掉的。」
這句話我親眼看見許多人都拿出筆記本來抄寫,我想我也永遠記得那一頁的投影片;談到期中團體報告,發現老師很注重實際參與、當地觀察與心境上的轉變,而非只是在團體中做投影片,不是自己負責的部分、報告以「分屍」的方式在進行;
談到消費上的「撞衣撞衫」、「撞貼圖」等有點不可思議又微妙的現象,當與自己使用同一品牌(認同及肯定的事物)的他人是自己所認同、或者自己不認同的時候,所表現出來的彆扭行為及想法;
談論到消費者在當代所追逐的體驗感覺,體驗消費體驗物質、而不是體驗價值意義,在凡事尋求快速的時代中所產生的消費現象,包括新聞媒體或報導,僅在短短的字句或幾分鐘之內的播報時間,在聽眾沒有參與討論的空間下,僅憑單一面向的事實兒快速得到結論、重點與責任歸咎;
也聊到了明星藝人在大螢幕上的形象、以及離開舞台後所展現出來的差異形成的對比。

需求是被製造出來的嗎?如何創造出來的?顯性需求及隱性需求?
在物質的社會中越來越難確定一件事物的價值與價格,當沒有被標價的商品被放上架時,由誰來決定價格與價錢?
以及最後的問題是,被物質環繞的世界「怎麼了嗎?」
現代人普遍的價值觀是先看人、還是先看物?
認識一個人是先看人的穿著打扮還是他的人格品行?
出車禍了是先下車看被撞倒的陌生人、還是先注意車子有沒有受損,把責任都怪在陌生人上?
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尊重一個人,是因為這個人「如何處世、如何對待其他人」、還是因為這個人身上的「穿著」和擁有的「物品」?
面對陌生人時我們容易愛比較,穿名牌配貴重吊飾、想要突顯彼此地位的不同,進而滿足我們的優越感,卻造成距離與疏離感,然而優越行為的背後隱藏著自卑。
事實上真心的交友並不是因為對方穿了什麼衣服、戴了哪些牌子的飾品而與他做朋友,反而是拋棄這些表面的東西,能夠與對方能有更深一層的交流與認知。
而會有這反差的原因,有可能源自於人類恐懼害怕與他人、與社會失去連結。
最後談到了「小嬰兒的本質」,雖然每個人咬的奶嘴都不相同,我們卻不會去進行任何的比較,大家都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,這些都發生在我們接觸任何社會文化之前;
以及電影院的共享娛樂性,在看電影身歷其境的時候,
我們並不會在意坐在旁邊的陌生人是什麼樣的階級,
雖階級不同、但我們感受都一樣。
提到多年前HITACHI的洗衣機廣告,一支廣告費了許多成本,結合與洗衣機功能無關的(社會)符號,包括了社交、性別、階級、獨一性等,
反映了現代人對於消費的慾望,不是買機器以及機器所提供的功能,
而是消費我們所看到、認知到的符號,而看到符號我們就容易不經意地產生出對應消費行為。
獨特、限量固然是一個很大的消費誘因,
但「消費社會學」這堂課也是「很限量」啊,
怎麼學校裡卻沒有一大票人搶著、捧著錢要來修這門課?
在當今社會中資源物質不是不夠,而是生產過多到過剩,符合消費社會現象,
像便利商店都將商品集全、補貨補齊,讓我們消費者安心採購,而非搶破頭一下課就去排隊買限量便當、沒排到就餓肚子。
看了有人拍攝的過著非物質生活的影片,把家中所有的物品貼上標籤做清點,算一算這些年來總共買、被送了多少件物品,最後還將家中所有物品拿去展覽、給人猜測這戶家中有多少人、是男是女、猜測性格等,是個有趣的影片。
當今在台灣的大學生們容易被符號的操作所影響嗎?
大學生應從自己的感覺發展價值、自己判斷,而不是因他人的(被符號影響的)幾句話作為依據來判斷。
覺得教育的學費太貴是自己在學校得到的價值不夠?還是因為金錢及家庭的因素?
人們彷彿相信「擁有」比「存在」重要,把幸福投射到消費品上。
價格主導評價,而非價值:好像東西貴,就代表有價值。反而忽略了用途、意義與美感。
期望我們能在心理狀態與社會評價之間做平衡,
提升自我看法同時也不要評判別人的選擇,行動者在他的環境裡,有自身選擇的邏輯。
自由選擇等於永不滿足的慾望牢籠?

課堂也提到了消費者的心境。
百貨公司裡有些店的氛圍令消費者不敢踏入店裡、有些店則是去逛了、沒有買造成的罪惡感(路過不買)。
像是每天路過住宅旁邊的一家早餐店,阿姨總是很親切地跟你打招呼,但我們卻拿著別家店的早餐經過阿姨面前回家時,內心總會有一種內疚感;
談論到當代「高度幼兒化社會」,消費者需要被完美的照顧,凡事皆以消費者的感受為中心,而非以往的以製造業者為中心,要不要買隨便你的社會(像是早期的雜貨店);
也談到了百貨公司,一樓總是展化妝品、女性空間相對於男性空間多(對比於以往公共空間基本是男性的),在這個空間中女性能感到比較放鬆;
百貨公司並非屬於「功能性地方」,對比於警局、消防局、醫院等功能型的區域,因為我們可能會沒事去逛百貨公司,卻不可能沒事就去逛警察局。
在百貨公司出現以前,人們是有需求時才會去採購(ex:雜貨店、量販店),
而且店家只售商品、店員們也不必符合形象(雜貨店老闆有什麼形象?);
百貨公司出現後,我們可以只是為了娛樂而進去「只是逛逛」,店家不僅是銷售商品而是銷售幻想、且銷售員需符合形象(賣化妝水就要打扮、行為舉止要求等)。
在百貨公司裡逛街、購物的族群只有「中產階級」,而非下流社會或上流階級,
因為中產階級要上不上(買不起昂貴商品)、要下不下(不至於買不起任何商品),
只為求購買文化認同(而這在下流社會中較不care、上流社會中不會特地逛商品),造成社會所謂的「新貧族」。
人們處於社會金字塔之中,如果每個人都拿掉標籤的話,人跟人之間會不會相處得更好?
老師提及在他當兵的時候,領班的班長只有國中文憑,卻帶領一群博士畢業的阿兵哥,班長一進班就說「你們這群知識分子」貼上了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的標籤。
而「台北人」、「天龍人」也是被台灣人所貼上的標籤。
這產生了一種現象:有時候不是有權有勢的人故意貼上標籤,而是自己(對自己不夠滿意、有自卑感的人)主動貼上了標籤。
假使今天沒有任何的標籤,如果我(老師)坐在樓下的大石頭上戴著一頂帽子曬著太陽,主動跟路過的你(陌生人)打聲招呼,你會想認識我嗎?
課堂最後談到了人生中的「有進有出」,
雖然沒有了一件事情的責任及義務(可能失去了某種身分、失去了工作),
卻能夠讓其他事情進到生命中,嘗試做不同的事情,
這可能會是人生旅途中,更美好的一段旅程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