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細胞數量
想知道自己有多少個細胞嗎?
以人類來說,成年人細胞數大約是37兆個細胞
不論高矮胖瘦都在這個數量級,但不同體型會影響細胞種類的比例(ex: 脂肪細胞數量差異)
平均每公斤大約有5000億個細胞


如果想像以一條數線穿過人體、理想狀況計算的話
從左肩到右肩(X軸)50公分,大約會穿過25000個細胞
從頭頂到腳底(Y軸)175公分,大約會穿過87500個細胞
從前胸到後背(Z軸)25公分,大約會穿過12500個細胞
如果換成大拇指,仍然以單層排列的方式來看
從指甲到指腹(2公分),大約會穿過1000個細胞
能大概推估,一根大拇指含有1000^3(體積立方)約數十億的細胞

細胞分布
人體的37兆細胞分布極度不平均
人體「數量最多」的細胞,卻不等於「體積最大」的細胞!
細胞種類(Cell Type) | 大約數量 | 細胞數量占比 | 體重占比 |
---|---|---|---|
紅血球 Red blood cells | 25-30兆 | 約 70% | 約 3.5% |
血小板 Platelets | 1.5兆 | 約 4% | <0.1% |
白血球/免疫細胞Immune cells | 2兆 | 約 5% | 約 1.5% |
內臟與腺體細胞 Various | 1000–2000億 | 約 2–3% | 約 5% |
肝細胞 Hepatocytes | 3600億 | 約 1% | 約 1.8% |
神經細胞 Neurons | 860億 | 約 0.2% | 約 2% |
肌肉細胞 Myocytes | 5000–6000億 | 約 1–1.5% | 約 40% |
脂肪細胞 Adipocytes | 3000億(瘦子)~ 1兆(胖子) | 約 0.8–2.7% | 約 10–30% |
皮膚細胞 Keratinocytes | 2500億 | 約 0.7% | 約 6% |
腸道上皮細胞 Enterocytes | 1000–1500億 | 約 0.3–0.5% | 約 1–2% |
內皮細胞 Endothelial cells | 600–800億 | 約 0.2% | 約 2% |
骨細胞 Osteocytes | 200–300億 | 約 0.05–0.1% | 約 15% |
生殖細胞 Sperm/Egg | <10億(極少) | <<0.01% | <0.01% |
紅血球數量多,但體積卻極小(比大多數人體細胞小非常多)
因為紅血球的功能是攜氧(體積愈小,表面積/體積比愈高)
且成熟紅血球去除細胞核、體積進一步縮小,以提升載氧量

反觀肌肉、脂肪細胞數量少,但體積超級大
尤其神經細胞可跨區域連接,有時候軸突長度必須非常之長


其中坐骨神經就是最鮮明的特例
這是人體最長的細胞,單顆細胞長度可達「1公尺以上」!
因為坐骨神經多長,單一運動神經元的「軸突 Axon」就多長
(軸突是一整根不中斷、從脊髓延伸到腳趾的單細胞的長纖維)


成年人每天死亡約500-5000億個細胞(約佔人體0.1%~1%),其中大多是紅血球
有一種簡化說法是,
若以每天更新1%細胞來看,身體每兩到三個月會更換一次全身細胞
但其實每種細胞的壽命都不同
白血球壽命僅數小時,上戰場後馬上陣亡
口腔黏膜、腸胃上皮細胞則3-5天,細胞容易受損、會不斷分裂往外推移、脫落
而骨骼肌、心肌細胞、神經元的壽命基本上都超過10年,甚至極少分裂再生,一旦受損極難修復


就好比「整棟城市的建築物兩個月內會全部翻新一次」
實際上只有馬路(皮膚)、公車(血液)和小吃攤(腸道細胞)在快速換
但是,市府大樓(心臟)、博物館(腦)卻始終沒換過
大腦神經元數量
大腦細胞數量約2000億,其中神經元佔860億個細胞

因為神經互相連接,每個神經元的突觸數量約1000~10000個
可推算人腦突觸(Synapses)數量約有100~1000兆
(順帶一提,大腦突觸數量的實際峰值上限在兒童早期2~3歲時)

大腦是如此,那麼電腦AI呢?
以目前 GPT-4 來看,有1兆個參數
這不是1兆個神經元,而是神經連線之間的權重值,更像是「突觸數」而已
但是,假若AI突觸連接以每年「3倍速成長」,那大約四年左右(2029)可開始追上人腦…
這相當可怕


AI發展停不下來,人類若再不進行改造,被AI全面碾壓是遲早的事情,而且恐怕會來不及…
不同物種間的細胞數
不同物種之間的重量、體積、細胞總數數量級如下:
生物 | 體重 | 體積 | 細胞總數 |
---|---|---|---|
螞蟻(Ant) | 0.001–0.01 g | 0.001~0.01 cm³ | 10⁷ ~ 10⁸(1000萬~1億) |
人類(Human) | 70 kg | 70000 cm³ | 3.7 × 10¹³(37兆) |
大象(Elephant) | 5000 kg | 5000000 cm³ | 3 x 10¹⁵(3000兆) |
鯨魚(Whale) | 120000 kg | 200000000 cm³ | 6 x 10¹⁶(6京) |
小小隻的螞蟻,只有 1000萬~1億 左右個細胞
人類大約37兆個細胞
大象體積與重量大約是人類的100倍


因為大象、鯨魚體內有更多脂肪、空腔、支撐骨架等非細胞成分
螞蟻細胞之間的空隙相對小很多,所以細胞數量密度排在第一名
目前能得到以下結論:
1細胞數量密度(單位體積的細胞數量):螞蟻 > 人類 > 大象 > 鯨魚
原本還想做一系列的排序比較,但因為影響的因素太多、難以排序
所以這幾項排行只能說「大約相同」:
2細胞重量密度(單位體積的重量):螞蟻 ≈ 人類 ≈ 大象 ≈ 鯨魚
3單一細胞大小(體積):螞蟻 ≈ 人類 ≈ 大象 ≈ 鯨魚
4單一細胞重量(質量):螞蟻 ≈ 人類 ≈ 大象 ≈ 鯨魚
通常會說,
動物細胞的大小是相似的,「細胞的大小」不會因體型改變而變大
在不同體型的哺乳動物之間,大多數常替換的細胞大小都大致相同
體型差異巨大,本質上是「細胞總數」的差異造成
並且,細胞的組成多半是有機物,都是水、基本20種胺基酸
所以組成相似、整體重量密度也會約略相同

若原材料類似,只要材料比例不要太懸殊,
那麼蓋出來的建築,宏觀來說密度差異不會太大

平均而言,
任何細胞的重量密度大約是 1 g/cm³(1.03–1.10 g/cm³),接近純水
但是呢,其中又存在一些特例
譬如1:當該細胞脂肪含量高(密度0.9 g/cm³,略比水低)時,那麼就偏輕;當挑選到骨細胞含大量碳酸鈣時則偏重
譬如2:當挑選到的細胞體積過大,那麼「3單一細胞大小(體積)、4單一細胞重量(質量)」這兩項就難以比較
同時還要考量到水份、細胞外結構(外殼)、細胞間基質等等(不算在細胞本身的重量)的豐富程度


1. Q:為什麼所有的細胞大小不會差異太大
表面積與體積比、擴散速率限制
當細胞變大時,體積以3次方增加、但表面積只以平方增加
表面積相對不足,限制交換率
也就是說,當內部需求無法被外部輸送滿足,大細胞容易餓死、悶死
細胞過小:容納不了必要的胞器(如粒線體、核糖體)
細胞過大:物質交換、訊號傳遞困難
2. Q:為什麼所有細胞的平均重量(單位體積/g)不會差異太多
細胞的主要成分都大致相同
且細胞內環境的壓力與張力(滲透壓)要維持穩定,密度不能差異太大,否則水分會流失或爆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