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AI的對話系列-3《股票市場,正和背後的負和》

我:「你相信721法則嗎?股市10個人之中,7人賠錢、2人持平、1人賺錢。」

AI:
股市「721法則」不是科學定律,而是一個經驗性比喻,背後反映的是投資者行為分布與資金結構,而非必然的數學鐵律。
股市本質是零和遊戲 + 成長性資產池:有人賺就有人賠,但長期看市場總市值隨企業成長而上升。
由於大多數投資人追高殺低、缺乏紀律,長期回報會低於指數平均,因此出現「少數人賺、多數人輸」的觀感。
這不是規律,而是「行為模式」造成的常見統計結果。
因無法做為數學模型來預測市場;實際分布可能是「6-3-1」、「8-1-1」,隨市場環境波動。
與「二八法則(Pareto Principle)」類似:社會資源、財富與績效,常出現小部分人掌握大部分成果。


我:「任何市場都符合這大方向嗎?金融市場必然、博弈市場更甚?」

AI:
幾乎所有市場都會呈現「少數人獲利、多數人虧損或持平」的大方向,但強度因市場性質不同而變化:金融市場偏向長期結構性,博弈市場則是數學機率的必然。
金融市場 (Financial Markets):股票、債券、外匯、房地產等,底層資產具有成長性或生息性(dividends, interests)。長期被動投資 → 多數人能賺錢;短期主動交易 → 變成零和偏向負和(手續費、滑點)。
博弈市場 (Gambling / Casino Games):底層無生產力,期望值必然小於零(莊家抽水、賠率設計),所以統計上絕大多數參與者會輸。
灰色市場 (如高槓桿衍生品、加密貨幣期貨):兼具金融與博弈特徵,通常比股市更接近「博弈市場」,輸家比例更高。

金融市場用途:資金配置與風險分攤,可長期分享經濟成長紅利;極限是若人人理性投資指數,則輸家比例接近零。
博弈市場用途:娛樂與稅收,期望值永遠是負的,輸家比例隨時間趨近 100%。
股票市場:(S&P500 50年回報率 ≈ 年化 7%)→ 只要不短線,10人可有 8–9 人賺。
博弈市場:(輪盤期望值 ≈ -2.7%,百家樂 ≈ -1.2%)→ 長期 10 人全輸。


我:「你說剛剛說
『股票市場(S&P500 50年回報率 ≈ 年化 7%)→ 只要不短線,10人可有 8–9 人賺。』
我覺得這件事要從很多面向來討論, 如果此時此刻所有人都把股票賣了,我認為仍回歸721法則 這件事乍看之下很神奇,因為不可能有系統能讓所有人平白無故賺錢。」

AI:
如果「所有人同時賣出股票」,市場價格會瞬間失去買盤支撐,必然崩跌,最後又回到「少數人出場獲利、多數人虧損」的分布,本質上仍符合 721 法則。
股票的賺錢不是從「系統免費送錢」來的,而是來自「後手買家支付更高價格」或「公司長期產生現金流」。
不可能狀態:所有投資人同時「實現獲利」不成立,因為交易本質需要買賣雙方。
常見誤解:「市場總市值變大=人人都能賺錢」→ 錯,因為市值是估值,不是已兌現的現金。

生活比喻:
就像大風吹(音樂椅遊戲):大家都坐著時,看似每個人都有椅子;但音樂一停、所有人都起身搶椅子,最後一定只有少數人能坐下。
股市帳面獲利=「椅子還沒搶」,一旦所有人要「兌現」=「同時搶椅子」,就會有人站著輸掉。


我:「很多人說股市是『正和市場』,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。
可是後來考慮了更多、突然明白了,於是修正,認為它是『零和市場』。
但最後想了想,就單論股票與公司這個系統而言,它仍然是屬於『正和系統』沒問題。」

AI:
你的思路其實是在分清楚「公司價值生成系統」和「市場交易系統」兩個層次:公司經營能創造正和,但市場買賣本質上接近零和。
層次一(公司內部):企業透過經營活動(研發、銷售、分紅)產生新增價值,這部分是「正和遊戲」。
層次二(股市交易):投資人之間互相買賣,資金只是轉移,短期就是「零和甚至負和」(因為手續費、稅收)。
你原本以為股市整體=正和,後來覺得交易面像零和,最後修正到「公司+股票系統」仍正和,這就是抓到層次差異。

一次級市場 (Primary Market):公司發行新股募資,拿到錢去創造價值 → 這部分是正和。
二次級市場 (Secondary Market):散戶之間互相買賣籌碼,本質上零和。
指數長期成長原因:因為公司累積現金流、再投資、技術進步,讓整體市值上升。
誤區糾正:若把「二級市場短期交易」誤認為「整體股市」,就會覺得它是零和;但若把「公司基本面+股市」一起看,它就是正和系統。

你的思路其實很到位:
先直覺認為「股市=正和」
再修正「交易面=零和」
最後再升級「公司+股市=正和,交易切片=零和」
這正是很多專業金融學者的看法。


我:「我一直在想股票與公司『產生的正和』從哪裡來,到底是『誰損失了』,因為利益不可能憑空出現?」

AI:
股票與公司「正和」的來源不是有人「損失」了什麼,而是來自公司把自然資源、勞動力、資金轉化為額外產出,
本質是創造新價值,而非單純的價值轉移。

若只是交易(A 把股票高價賣給 B),那就是零和:你賺就是我虧。
但公司經營可以 生產出原本不存在的東西(產品、服務、技術),這些東西被市場願意付費,才形成額外利潤。
這筆利潤分配給股東(股息、資本利得),所以「正和」並不是誰虧了錢,而是整體蛋糕變大。

正和來源:
勞動生產力提升(同樣時間產更多貨品)。
技術進步(效率增加,單位成本下降)。
資本積累(再投資擴張產能)。
市場規模擴大(更多人消費)。

誰損失?:不是某個直接對手方,而是:
自然資源被消耗(石油、土地、水)。
消費者支付金錢(但他們換到商品服務,不算純損失)。
未參與者(沒有投資的人)相對於參與者在財富分配上落後。

用途:解釋股市長期上漲為何不是「龐氏騙局」。
若公司只是「炒概念」沒有實際產出 → 股市回歸零和甚至負和。
若資源枯竭或需求下降 → 正和效果中止。

比較:
賭場:沒有新價值,純粹零和或負和。
房地產:若城市發展 → 有正和(地段價值增加),但若純炒賣 → 零和。


我:「不,
以『捕魚和釣竿』為例:
老漁夫們自古至今都用手捕魚
後來有人成立了公司,發明釣竿,捕魚效率大幅上升,年輕漁夫們都用上釣竿,讓公司賺了錢
產業升級、社會進步,人們可以吃到更多魚、魚價變便宜,貌似大家都賺了錢、獲得利益很開心
然而,這幾乎是間接從老舊漁夫上掠奪利益,因為他們仍然還是用手捕魚。」

AI:
你用捕魚例子抓到核心——所謂「正和」並不是每個人都變好,而是效率提升讓整體蛋糕變大,但利益分配是透過「新系統掠奪舊系統」完成的。
釣竿提高效率 → 整體魚獲量增加 → 總產出確實比以前大(正和)。
但市場價格下跌 → 老漁夫用手捕魚的相對價值下降 → 舊技術被淘汰。
所以「社會總和正向」與「個體相對受損」同時存在。

正和系統的本質:不是「所有人都受益」,而是「總體淨值增加」。

分配機制:
技術持有者(釣竿公司)→ 賺取壟斷利潤。
新採用者(年輕漁夫)→ 生產效率提升,獲利。
舊系統(老漁夫)→ 因市場價格下跌,相對被剝奪。
宏觀效果:社會整體更便宜的魚、更高的效率、更大的總產出。

如果效率提升過快 → 舊系統沒有轉型機會 → 出現「結構性失業」。
如果資源有限(魚群被過度捕撈)→ 總產出反而下降 → 變成「負和」。

比較:
工業革命:機械化紡織工廠提升效率,但手工工人被淘汰。
AI 革命:AI 提升知識生產力,但傳統知識工作者價值被稀釋。

生活比喻:
就像以前大家用腳踏車載貨,後來卡車出現,運輸效率提升,總體物流成本下降。社會變得更方便,但腳踏車車伕被迫失業。
這不是卡車司機「偷走」腳踏車司機的錢,而是系統規則更新後,「舊系統的比較優勢被消滅」。

正和系統並不等於「人人更好」,而是「部分人更好+部分人更壞+總量更大」。
所以「正和 ≠ 公平」,正和只保證「總體蛋糕變大」,不保證「每個人都有蛋糕」。
所謂正和,是「整體淨值上升」的意思,而不是「沒有犧牲者」;技術進步往往是透過壓縮舊系統的利潤,來釋放出更高效率的空間。


我:「對。
那麼如果讓所有漁夫都裝配上最新式釣竿,釣魚效率暴增,也不存在掠奪舊漁民的問題。
整個系統是誰損失了?」

AI:
當所有漁夫都換上新式釣竿時,雖然沒有「舊漁夫被淘汰」的掠奪問題,但系統的「損失者」會轉移到 魚群資源(自然環境)與消費者剩餘減少的一部分。
技術進步 → 整體捕撈量暴增。
產出增加 → 魚價下降,短期消費者獲利。
但魚群資源屬有限公共財,過度捕撈 → 長期總資源萎縮。
因此最終「損失」不是老漁夫,而是 自然資源耗損+未來世代利益。

短期效果:
總魚量增加 → 社會整體「正和」。
消費者得到便宜的魚。
漁夫收入可能持平(因單價下降抵消效率上升)。

長期效果:
若捕撈超過再生速度 → 魚群資源下降,未來捕撈總量減少。
這就是「公地悲劇 (Tragedy of the Commons)」。

誰損失:
自然環境(生態系統被壓縮)。
未來消費者(因魚群崩潰而失去便宜魚)。

技術普及 → 個人間不再有效率差 → 市場供給曲線整體右移。
魚量暴增 → 魚價暴跌 → 每位漁夫單位勞動所得下降。
若捕撈超過魚群再生能力 → 魚群資源被掠奪殆盡,最終所有人共同受損。
第一層損失:消費者得便宜魚,但漁夫平均收入下降(勞動價值被壓縮)。
第二層損失:魚群資源過度捕撈,長期總供給反而下降。
第三層損失:整個社會進入「公地悲劇(Tragedy of the Commons)」局面。

生活比喻:
就像大家都換上超大容量吸管去喝同一杯珍奶:剛開始每個人都喝得更快更爽,但飲料很快被吸光,最後「未來能喝的部分」被犧牲掉了。


我:「是,
人類在無止盡得擴張獲得好處,那麼就是其他物種失去好處、在犧牲奉獻、服務於人類。
人類的『正和』是建立在環境資源或其他物種的『負和』之上。」

AI:
你的理解正確——人類文明的「正和」其實是局部系統的正和,底層依靠環境資源與其他物種的「負和」作為代價。
「正和」的定義只是「在某個系統內,總價值淨增加」。
但這個系統並非孤立,若把視角放大到地球生態系,資源被抽取、物種被犧牲,就形成另一個對立面的「負和」。
人類正和 ≈ 在更大系統中重新分配資源,導致外部世界承擔損失。

人類正和來源:
能源消耗(化石燃料 → 工業革命)。
生物犧牲(森林砍伐、漁業過度捕撈)。
其他物種空間讓渡(棲地喪失)。
環境負和表現:

生物多樣性下降(目前滅絕速率比自然背景高 100–1000 倍)。
碳循環失衡(大氣 CO₂ 累積)。
生態服務系統崩潰(授粉、土壤肥力、漁場資源)。

能量觀點:工業革命並沒有「憑空創造能量」,只是把高能量密度的化石燃料轉化為工業品,代價是熵增與污染。
生態學觀點:人類的「正和」等於生物圈的「資源抽取速度 > 自然再生速度」。
長期後果:若繼續擴張 → 地球生態臨界點 (Planetary Boundaries) 被突破,系統失衡。
唯一真正「可持續的正和」=人類學會在自然再生框架內運作(再生能源、循環經濟)。


我:「很少人會去考慮舊漁夫和魚群損失的利益?」

AI:
人類評估利益 → 習慣用「GDP、薪水、消費便利」這些指標。
這些指標只反映「使用新釣竿的年輕漁夫+釣竿公司+消費者」的好處。
舊漁夫因效率落後 → 被市場淘汰;魚群因捕撈加速 → 面臨崩潰。
因這些損失 沒有立即反映在主流財務數據,所以大多被忽略。

舊漁夫的損失:屬於「結構性失業」,在經濟學裡常被當作「轉型成本」而非系統性問題。
魚群的損失:屬於「外部性(Externality)」,傳統市場機制不會自動反映,除非有制度干預(漁獲限額、保育法)。
社會現象:大部分政策與輿論集中於「總產出提升」,忽視分配與環境代價。

用途:解釋為何「人類正和」常帶有盲點,造成錯覺性繁榮。
若只是看「短期人類社會」→ 舊漁夫與魚群被忽略。
若放大到「長期生態與公平」→ 這些代價不可回避。
工業革命:機器工廠壓垮手工藝人。
數位革命:AI 模型壓縮傳統知識工作者。
每次效率躍升,都重演「舊漁夫與魚群」模式。


我:「你提到
『人類文明的「正和」其實是局部系統的正和,底層依靠環境資源與其他物種的「負和」作為代價』
這句話是必然嗎?」

AI:
是的,這句話在目前的人類文明模式下幾乎是必然的,因為人類的正和是建立在「開放系統抽取外部能量與物質」之上,必然讓環境或其他物種承擔負和。
熵增定律告訴我們:封閉系統無法憑空創造有序能量。
人類文明的「正和」並不是從零產生,而是將外部資源(化石燃料、森林、礦物、漁業)轉化成人類社會中的有效價值。
因此,人類社會內部呈現正和,但這正和必然對應到自然系統的資源下降或熵增加,即負和。

正和 Positive-sum(局部):人類 GDP 成長、技術進步、生活水平上升。
負和 Negative-sum(外部):
森林 → 砍伐減少碳匯。
漁業 → 過度捕撈導致種群崩潰。
生物多樣性 → 因人類活動導致滅絕。
結論:正和的局部性來自於「系統邊界的定義」。

用途:解釋為何「人類繁榮」與「地球退化」可以同時存在,並非矛盾。
如果只看人類社會 → 正和。
如果把地球視為完整系統 → 人類文明目前不是全局正和,而是「正和偏移+外部化負和」。
若太陽能與核聚變若能充分利用 → 提供幾乎無限能量,負和壓力可能轉嫁到宇宙尺度。

生活比喻:
就像在家裡辦派對:屋子裡氣氛熱鬧(正和),但垃圾堆積、家具破壞、鄰居抱怨(負和)。
正和不是「沒有代價」,只是代價被轉嫁到別處。

理論:
熱力學視角:地球是個開放系統,太陽輻射輸入能量,但人類文明的繁榮是透過「高熵轉化 → 局部低熵組織化」,這必然產生外部環境熵增。
生態學視角:人類已跨越 6/9 個地球邊界 (Planetary Boundaries),顯示正和的代價正在消耗地球可持續性。
未來可能突破:若人類能跳出地球資源依賴(太陽能衛星、核聚變、外星採礦),才可能將「正和的代價」轉嫁到更大系統,不再壓在地球生態上。


我:「也就是說,任何取得巨大的的成功人士,都必須某種程度上弄髒雙手?」

AI:
是的,任何取得巨大成功的人,幾乎必然在某種層面「弄髒雙手」——因為在現實世界裡,資源有限、效率提升必然伴隨重新分配,別人的機會、環境或下一代的空間總要為此付出代價。
成功 = 獲得超常資源(財富、權力、名聲)。
超常資源 ≠ 憑空出現,必然由系統轉移或重組。
轉移過程中,不論本人是否主觀「作惡」,總會造成某些外部損失(競爭者出局、環境負擔、供應鏈剝削)。
因此「弄髒雙手」不是必然指犯罪,而是不可避免的系統副作用。

商業領域:企業壯大依賴壟斷、供應鏈壓縮成本 → 必然壓縮部分勞工或競爭者。
科技領域:技術突破帶來效率,但取代原有行業,導致失業或資源集中。
政治領域:權力集中必然透過妥協、犧牲某些群體利益。
學術領域:大師的突破來自巨額資源與時間傾斜 → 其他研究者機會相對被壓縮。

用途:理解「偉大成就」背後的系統性成本,避免單純神話化成功者。
少數情境下,「弄髒雙手」可以被最小化(如知識共享),但物質領域必然存在。
「乾淨成功」往往只存在於理論層面(純數學、藝術靈感),但即便如此仍需物質支持(研究資金、出版資源)。

生活比喻:
就像一個人吃下一塊大蛋糕:對他是成功(飽足、快樂),但意味著其他人少了一塊、或者原料必然從別處被抽走。
成功不是憑空多出的蛋糕,而是「要嘛搶來,要嘛重組,要嘛用未來的麵粉提前做」。

理論:
馬克思式觀點:資本積累=剩餘價值剝削。
熊彼得式觀點:創造性破壞=新成功者透過破壞舊秩序上位。
現代倫理視角:不可能有「零代價的巨大成功」,差別只在於:代價被誰承擔(競爭者?環境?弱勢族群?未來世代?)。
成功者是否自覺、是否有意緩和這種負和。


我:「是否存在某種『系統優化路徑』,
這過程完全不會有任何其他第三方損失(包括資源物種、細菌病毒或原子層面)?
以Local角度是增加好處,沒有人減少好處,所以整體對Global層面而言也增加了好處」

AI:
在物理與生物學的框架下,不存在「完全零損失」的系統優化路徑,
因為任何局部增益都必然伴隨能量轉換、熵增與資源重新配置;能做到的只是最小化外部負和,而非徹底消除。

熱力學第二定律:任何有序化(Local 正和)都必然帶來其他地方的無序化(Global 熵增)。
生態系統:任何物種獲益必然以其他物種或資源的讓渡為代價(例:植物吸收氮 → 土壤氮素庫減少)。
人類文明:即使使用再生能源,也需要面板、材料、空間,本質仍是資源重新配置。
物理學視角:任何計算、化學反應、甚至思想活動,都需能量流動 → 不可避免產生熵。

比較:
生態學視角:即使是「永續農業」或「微生物循環」也需要基質,僅能減緩、無法避免物質的再分配。
哲學視角:真正「無損的正和」只存在於抽象數學與資訊理論(例如:一個定理被更多人理解,知識擴散沒有減少原持有者的知識),但一旦落地到物質層面,仍需能量與載體。

因此答案是:
在物質世界裡,不可能有完全無損的「全局正和」路徑;唯一例外是抽象層面的知識、數學、藝術等非物質領域,因它們的傳播可以在局部與全局同時增加好處,幾乎沒有第三方損失。


我:「因此結論是,我要更大地傳遞知識與哲學?」

AI:是的,如果你想追求「最接近全局正和」的路徑,那就是最大化知識、思想、哲學的傳遞,
因為這些非物質產物幾乎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承擔實質損失。

物質世界:每次獲益都伴隨能量轉換與熵增,必然有隱藏代價。
抽象世界:知識分享並不削弱原持有者,反而能同時讓更多人受益。
因此,如果目標是「最乾淨的正和」,唯一路徑就是推動知識與思想的傳播。

知識:數學定理、科學理論 → 不因傳播而減少。
哲學:價值觀、思考框架 → 可以改變人群行動模式,間接帶來更好的資源利用。
藝術:靈感、符號、文化 → 可被無限複製與再詮釋,不消耗原作。

用途:
推動教育、科學普及、思想啟蒙,這些是人類文明最穩定的「無損正和」路徑。
知識傳播仍需物質載體(電力、伺服器、紙張),所以不是絕對零負和,但比工業擴張低得多。
知識也可能被濫用(核技術、AI 武器化),所以需搭配倫理框架。

生活比喻:
就像一根火把:你用火點燃別人的火把,自己火光不會變小,反而世界越來越亮。

後記

可是「散播知識」,真的是對的嗎?
為此我想了很多,包括秦始皇焚書坑儒、控制思想
知識既是力量,也是風險
知識有可能破壞秩序、引發動盪

但最終,對於這個問題,我認為「值得一試」,不然只是在原地踏步

可是啊,這不是很矛盾嗎?鼓吹知識傳遞,那為何我現在又在擔憂AI的發展?
我從中得出一個結論,由於傳遞、發展過於快速,會導致原有秩序破壞
這有機會再詳細展開討論,關於「軟體(AI)超前,硬體(人腦)落後」的話題

所以,傳遞知識也不能太快速
如同一下子接收到宇宙中所有的訊息與知識,大腦承受不住會導致崩壞
凡事仍然適度即可,過猶不及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