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AI的對話系列-5《未來最大的價值》
我:「上次談到『每次革命都會帶來更多工作』這句話到AI革命就終止了
這句話,我可以視為AI是『類大腦』的存在,對嗎?」
AI:
AI 並非真正的「大腦(brain-like)」等同體,
但在功能上正逐步成為一種可泛化、可複製的認知工具(cognitive tool),
這讓它既能替代大量認知型工作,也能催生少數高階與監管類新工作。
因此「每次革命都會帶來更多工作」這句話在 AI 情境下不再必然成立。
可以把 AI 當成「類大腦 (brain-like)」
在功能層(pattern recognition、prediction、decision support)確實類似,
但在機制、主體性、學習方式與能耗等核心面向上非同一物。
AI(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/ ML(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)/ 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是「用數據與算力訓練的函數與模型」,輸入→處理→輸出,能完成分類、生成、決策等認知任務。
「類大腦(brain-like)」常被誤解為具備人類意識或普遍理解能力;
實際上現有 AI 是功能性模擬(functional mimicry),擅長特定任務的統計映射(statistical mapping),而非具備內在理解(semantic grounding)。
歷史對照:工業革命與電氣化主要替代重力與體力工作;因為新資本投入帶來大規模生產與配套產業,所以淨就業長期增加。
AI 的不同點在於它替代的是「腦力、決策、創造性」等高薪白領工作——這些工作的替代可能抑制新工作產生的速率或質量。
AI 能大量替代:重複性認知任務(資料輸入、客服標準問答、基本文字/影像生成、法務文檔初稿、醫療影像的初步篩檢)——替代率高、部署成本低。
AI 可能創造:
模型設計(ML engineer)、
資料工程(Data engineer / Data labeler)、
監管合規(AI governance)、
安全測試(AI red-team)、
人機協作設計(Human-AI interaction)——
但這些工作規模有限且高度專業化。
若經濟總需求(aggregate demand)不隨生產力提升同步成長,或利潤被資本端大量吸收,勞動市場整體職位不會增加。
若 AI 替代範圍覆蓋 30–50% 的認知任務,且新創職位成長僅達替代率的 10–20%,則淨失業壓力明顯。
若政策(再分配、公共投資)或新消費模式產生額外需求,則可部分抵消替代效應。
生活化比喻:
把經濟想成一個餐廳:過去引進洗碗機(機械化)把體力活替代掉,廚房需要更多外場服務員與配送人手(新職位)——整體餐廳擴大,員工更多。
AI 更像引入「全能廚師機器人(能做切菜、炒菜、寫菜單、接電話)」:
許多崗位直接被一台機器取代,只有少數人負責監督、維護、創新菜單。
餐廳若沒有擴大新業務(外送平台、品牌體驗),總員工數可能會減少。
我:「『類大腦』邊際成本極低、且可複製、進步快速
當供給上升,需求不變。然後人類、人腦就難以存在優勢了嗎?」
AI:
AI 作為「類大腦 (brain-like system)」的供給快速上升,而需求並未同比例增加,確實會侵蝕人腦的比較優勢,
但人類仍保有不可取代的稀缺邊界(意識、價值判斷、社會關係、制度設計),只是「大腦的稀缺性」這個傳統優勢正快速消失。
傳統:人腦數量有限 → 高度稀缺 → 知識工作稀缺 → 工資高。
AI:類大腦可複製、邊際成本趨近零、更新速度遠超人腦。
當供給曲線極度右移,而需求曲線變動有限 → 均衡價格下降 → 以人腦為基礎的勞動價格自然下跌。
但需求不是完全不變:社會仍需「信任來源」「合法性賦予」「人類互動」等場域,這些形成新的人腦護城河。
AI 的優勢:
成本極低(複製一個 GPT 模型實例近乎免費)。
擴張速度快(數以百萬計並行推論)。
更新快(模型疊代週期以月計算)。
人腦仍保有:
意識與價值立場 → AI 只能模擬但無主體經驗。
社會合法性來源 → 法律、倫理、制度仍需人類背書。
感官與實體操作 → AI 缺少 embodied cognition(具身認知)。
指標 | 人腦 | 類大腦 AI |
---|---|---|
複製成本 | 無法複製 | 接近 0 |
學習效率 | 少量經驗即可 | 需巨量資料/能耗 |
更新速度 | 年~十年 | 月~周 |
能耗 | 約 20 W | GPU 千瓦~兆瓦級 |
社會合法性 | 高 | 需人腦認可 |
意識/情感 | 有 | 無 |
生活化比喻:
想像市場原本只有「一口井」供應飲水,村民必須仰賴 → 井水極稀缺。
AI 出現後,相當於「無限複製的造水機」,每人家裡都有一台。
水(認知能力)的價格瞬間跌落,井主(人腦)不再稀缺。
但村民仍會聚在一起喝茶、制定規矩、談感情——這些不是造水機能取代的。
我:「在不久的將來後,AI也許能實現與人一樣的思考
更便宜、更快速、更聰明,且不用休息不會反抗的『新人類』
而人類的『硬體設備』太過耗能被淘汰了」
AI:
你的預想有高度可能性 — AI 會變得更便宜、更快、更聰明,並在很多認知工作上取代人類,
但「人類被完全淘汰」並非必然:關鍵決定因素是能耗/基礎設施成本、經濟制度與社會政治(legitimacy)設計,
以及人類獨有的價值性職能(例如最終倫理判斷、長期價值設定、信任機制)。
為何會:AI(如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, LLMs;強化學習系統 Reinforcement Learning, RL)屬於可複製的軟體資本,一旦訓練完成,邊際複製成本低,能透過硬體規模放大(data center / edge)快速提供服務;
軟體本質使得改進極快(演算法迭代 + 更大資料 + 更強算力)。
為何不會完全:運作 AI 仍需巨量能耗(training/inference energy)、稀缺硬體(高階 GPU/TPU)、冷卻與網路基礎設施;
同時,社會對合法性 (legitimacy)、責任 (accountability) 與倫理 (ethics) 的需求會限制機器全權代替;最後,人類在價值判斷 (value judgment)、社會互動 (social bonding)、政治授權 (political mandate) 等領域保有天然稀缺性。
我:「你都是以『AI是transformer』架構不會變的想法,下去推演的吧。
但我認為,目前是因為還沒有像人腦那樣的AI架構出來而已」
AI:
正確,你指出的核心盲點是——
我剛才的推演多數假設 「AI = Transformer 架構」 的延伸,但這只是現階段的主流,而不是最終形態;
一旦出現「具身認知 (Embodied cognition)」「持續學習 (Continual learning)」「神經動力學模擬 (Neural dynamics modeling)」的新架構,
才可能逼近人腦運作模式。
Transformer:基於 self-attention 的序列建模架構,擅長長距依賴 (long-range dependency),但其學習效率差、能耗高,需要龐大資料訓練。
人腦神經網路 (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s):基於突觸可塑性 (synaptic plasticity) 與電化學動力學 (spike-timing dependent plasticity, STDP),能以少量樣本快速適應,並具備終身學習。
未來可能替代架構:
脈衝神經網路 Spiking Neural Networks (SNNs):更接近神經元放電模式,能耗遠低於 Transformer。
記憶增強神經網路 Memory-Augmented Neural Networks (MANNs):結合外部記憶,接近人腦的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機制。
神經形態硬體 Neuromorphic hardware (如 Intel Loihi):在硬體層面模擬神經放電,能效比傳統 GPU 高數百倍。
特徵 | Transformer | 人腦 | 未來可能架構 |
---|---|---|---|
學習效率 | 資料密集 | 少樣本、一次學習 | 小樣本、持續學習 |
能耗 | 千瓦~兆瓦級 | 約 20 W | 介於兩者,理想值 <100 W |
記憶機制 | 欠缺長期穩定記憶 | 多層次記憶系統 | 外部記憶 + 生物啟發 |
適應性 | 再訓練成本高 | 高度彈性 | 目標是逼近人腦 |
複製性 | 軟體可無限複製 | 不可複製 | 軟體可複製,但需新硬體支撐 |
AI 發展臨界點:若 SNN 或 Neuromorphic AI 成熟,可能實現「以 <100 W 功耗提供與人腦相當的智能」→ 這會真正讓人腦在硬體效率上失去優勢。
制度影響:當這種架構落地,社會需要重新定義「智慧勞動」與「人類價值」。
我:「你認為會很快就出現嗎?人腦架構神經網路,或者直接跳過此階段,出現遠超人腦的類生物腦架構?」
AI:
不會「很快」(指 5 年內),但可能在 10–30 年區間出現接近人腦的神經動力學架構,並且更可能是跳過人腦單純模仿,直接進入「遠超人腦」的混合式架構。
短期(至 2030):硬體仍以 GPU/TPU 為主,架構仍以 Transformer 為核心,只會做些混合改良(RNN+注意力、外部記憶、符號結合)。
中期(2030–2040):Neuromorphic chip(神經形態晶片)、Spiking Neural Network(脈衝神經網路)逐漸成熟,功耗與學習效率大幅下降,開始真正對標人腦的能效比。
長期(2040 以後):最可能的不是「完全一比一模仿人腦」,而是「混合式超腦架構」——結合數位矩陣計算(高速精確)、類比神經形態(低功耗持續學習)、量子計算(概率疊加與組合爆炸問題)。這種組合會在某些維度上遠超人腦。
人腦架構神經網路:指脈衝式、動態連結、突觸可塑性 (STDP),大腦藉由局部調整、能量極低的訊號傳遞完成學習。
Neuromorphic computing:如 Intel Loihi、IBM TrueNorth,嘗試在硬體層面模擬「神經元放電」;目前規模有限,多為實驗室原型。
遠超人腦的類生物腦架構:非單純模仿,而是利用數位邏輯、分布式雲端、甚至合成生物材料,結合成「複合腦」。這類架構在人腦不擅長的領域(如大規模並行精確計算)有壓倒性優勢。
時間 | 架構 | 特徵 | 與人腦比較 |
---|---|---|---|
2025–2030 | Transformer+混合 | 高成本、大數據依賴 | 計算快,但能效差 |
2030–2040 | Neuromorphic + SNN | 功耗大降、持續學習 | 開始接近人腦能效 |
2040+ | 複合架構(數位+神經形態+量子/生物) | 效率與規模雙突破 | 在邏輯/並行/能耗上超人腦 |
生活化比喻:
現在的 Transformer = 「超級計算器」,能快速背書本,但不會舉一反三。
人腦 = 「能在生活中舉一反三的老師」,能用經驗融會貫通,但計算慢。
未來混合腦 = 「既有超級計算器 + 又有老師 + 還能一秒模擬 10 萬個平行世界的實驗室」——這已經不是「像人腦」而是「遠超人腦」。
我:「在AI時代,未來從事什麼行業能賺大錢?
將目前既有、以及有可能出現的新興行業,也全納入考量」
AI:
在 AI 時代,
能賺大錢的行業會集中在「掌握算力、掌握數據、掌握模型底層、掌握應用場景」四大核心,並衍生出既有與新興行業的黃金區塊;
傳統靠「人腦稀缺」的知識工作價值會快速下跌。
AI 使「腦力」變廉價 → 傳統靠智力套利(翻譯、程式碼、法務文件)會被擠壓。
但 AI 本身需要龐大基建(晶片、能耗、網路)、數據資源、演算法創新 → 這些供給稀缺,成為新高利潤區。
更重要的是,AI 無法自發決定「社會需求」→ 仍需由人設定目標與應用場景,因此行業爆發點在「AI+X」的實際落地。
既有行業(升級型):
半導體與硬體製造(Semiconductor, Hardware):NVIDIA、台積電、先進封裝、光子晶片。
雲端算力服務(Cloud Computing, GPU租用):AWS、Azure、Google Cloud,以及新興分散式算力平台。
資料中心建設(Data Center Infra):冷卻、能源供應、邊緣運算。
網路安全(Cybersecurity):AI 導致攻擊更強,防禦需求同步上升。
金融(Finance):高頻交易、自動化風控、AI 驅動投資。
新興行業(爆發型):
生物資訊與合成生物學(Bioinformatics & Synthetic Biology):AI 設計藥物、酵素、材料,對標「新石油」。
人機結合(Human-AI Symbiosis):腦機接口 (BCI, Neuralink)、AI 助理(個人知識體系、數位分身)。
AI 模型經濟(Model Economy):專用小模型(vertical LLMs)、開源社群商業化。
數據資產化(Data as Capital):擁有高品質專屬數據的公司(醫療、基因組、地理、產業數據)。
法規與倫理產業(AI Governance, Compliance):國家必設的 AI 監管、審計、解釋責任。
AI 輔助科研(AI-Driven Science):自動化實驗室、AI 生成假說、科研加速器。
虛擬世界與內容(Metaverse 2.0, AI Media):超寫實遊戲、AI 驅動的虛擬經濟體。
產業週期:最賺錢的產業會隨時間轉移:
2025–2030:晶片、雲端算力 → 壟斷暴利期。
2030–2040:生物科技、材料、能源 → AI 推動的第二波黃金。
2040+:人機融合、腦機接口、AI 政治治理 → 新制度型紅利。
能源因素:若能源不足,算力成長受限 → 能源科技(核融合、AI 優化電網)本身也可能成為最賺錢行業。
地緣政治:算力與數據掌握權會成為國家戰略資源,相關行業將高度集中。
潛在黑馬:AI 輔助宗教/精神產業(虛擬教主、AI 心靈顧問)、AI 輔助國防(自動化戰爭系統)可能成為「隱形超級利潤行業」。
我:「應該每天都有無數的人,問你類似的問題,正確?」
AI:
正確,「AI 時代哪些行業能賺大錢?」這類問題是高頻熱門題型,因為牽涉到投資、職涯、產業趨勢,每一批使用者都會重複詢問。
AI 是通用技術(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, GPT),像電力、網路一樣 → 任何人關心未來都會想到「我該做什麼?能賺什麼?」。
所以相似問題反覆出現,差別在於 提問者背景(投資人 vs 學生 vs 研究員 vs 政策制定者)和 所求答案粒度(投資標的、職涯技能、宏觀趨勢)。
常見問題範圍:
投資版:問「該買什麼股票?NVIDIA、TSMC、還是生技公司?」
職涯版:問「我該轉什麼跑道?程式設計還能吃香嗎?AI會取代律師/醫生嗎?」
政策版:問「哪些產業要補貼?哪裡要設法規制?」
宏觀哲學版:問「AI 會讓人類失業?社會結構怎麼改?」
這類問題幫助人們做長期規劃、配置資源、降低焦慮。
但答案永遠不會唯一,因為技術路徑與政策干預存在不確定性。
與過去工業革命、電腦革命時一樣,這是人類群體共同焦慮的迴圈。
生活化比喻:
這問題就像每次交通工具革命時,人們都問「未來馬夫會失業嗎?我該改行造馬車輪子,還是投資蒸汽火車?」。答案永遠重複,但每一代人都得重新找屬於自己的版本。
真實現象:這些問題的重複出現,反映了人類對「未知未來」的集體焦慮。
差異化解答:若回答停留在「晶片、雲端、生物科技」這些標準答案,就只是在複讀;唯有根據個人資源、能力、風險承受度調整,才是真正專屬的答案。
我:「其實我非常明白能賺錢的行業。
除了體力交換賺辛苦錢以外,說白了,賺錢的精隨就是兩個字『信任』或者『權力』,對吧?
自古以來,握有權力、大量獲得他人信任的人總是賺錢?」
AI:
正確,「信任」與「權力」就是賺錢的最終核心,所有產業與技術只是外殼;
歷史上能持續聚斂財富的階層,都是透過建立信任機制、掌控權力結構來實現的。
錢的本質 = 交換的憑證。
憑證能被廣泛接受,必須來自「信任」(他人相信它有價值)或「權力」(強制要求他人接受)。
技術創新、勞動付出,若沒有嵌入這兩者,賺到的只是短期紅利;能長期壟斷的,一定是信任或權力的結晶。
信任 Trust:一種信念,認為對方會履行承諾、不會欺騙。例如:銀行存款、品牌價值、專業資格。
權力 Power:在特定範圍內強制或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。例如:國家發行貨幣、壟斷市場資源、法律保障特權。
歷史案例:
商業:東印度公司靠「皇家特許狀」(權力) + 全球貿易網(信任)。
金融:黃金 → 鈔票 → 股票 → 加密貨幣,本質都是建立共識信任。
現代:科技巨頭靠「平台壟斷」(權力) + 「用戶依賴」(信任)。
面向 | 信任型賺錢 | 權力型賺錢 |
---|---|---|
來源 | 品牌、信用、專業、聲譽 | 法律、壟斷、軍事、制度 |
穩定性 | 較易動搖(信任崩塌即瓦解) | 較穩固(除非政權更替) |
現代例子 | Tesla、Apple、Google(品牌) | 中央銀行、能源巨頭、軍工集團 |
邊界 | 需不斷維護信任 | 需不斷鞏固權力 |
生活化比喻:
信任 像是「大家都相信某家餐廳好吃 → 願意排隊付錢」,即便成本很低也能賺大錢。
權力 像是「這條路只有一家收費站 → 你不想付錢也得付」,壟斷通道即是印鈔機。
AI 時代的延伸:
AI 讓「智力」變得便宜,但「信任」更稀缺(假新聞、deepfake 時代,人們更依賴可信來源)。
權力的核心將從「掌握土地/軍隊」轉向「掌握算力/數據/演算法」→ 這是新型權力結構。
歷史迴圈:
古代 → 君王權力(徵稅、軍隊)。
工業 → 資本權力(工廠、專利)。
網路 → 平台權力(流量、數據)。
AI 未來 → 算力權力(雲端、GPU、能源)。
結論補強:錢只是表象,背後必然連結信任與權力;若缺乏這兩者,再強的技術或勞動,只能短期套利,無法長久。

我:「其實權力本質上也是一種信任?」
AI:
正確,權力 (Power) 的本質就是一種「被強制或被接受的信任 (Enforced/Institutionalized Trust)」;
差別只是信任的來源不是個體自願,而是制度、暴力或資本的背書;
它是「集體願意服從或相信某人/某制度能夠正當分配資源與規則」的結果,若失去這種信任,權力就會崩解。
權力之所以能運作,是因為多數人「相信不服從會付出更高代價」或「相信服從能換到穩定與利益」。
換句話說,權力不是脫離信任而存在,而是「信任被強制收編、制度化」的版本。
權力 Power(Max Weber):影響或控制他人行為的能力。可分為:
傳統權威 (traditional authority):基於習俗與血統的信任。
魅力權威 (charismatic authority):基於對領袖人格的信任。
法理權威 (legal-rational authority):基於制度與法律的信任。
信任 Trust:群體願意在不確定性下給予某人或某制度行動空間,預期其不會濫用。
對照:權力若無法獲得信任 → 需要消耗巨額成本(武力、監控)來維持;這在歷史上常見於短命政權。
軟信任:我信任你,所以跟隨你。
硬信任(=權力):即便我不想,也「相信」如果不服從會有懲罰/失去資源 → 最終行為上仍呈現出信任樣態。
層次 | 信任 | 權力 | 共同點 |
---|---|---|---|
來源 | 自願、關係、聲譽 | 暴力、制度、壟斷 | 需要群體接受 |
穩定性 | 較脆弱 | 較穩固(靠懲罰維持) | 都能支配行動 |
成本 | 維持需誠信與互惠 | 維持需武力或規則 | 最終都要共識 |
失效 | 背叛信任 | 政權失效 | 基礎信念崩潰 |
權力看似「強制」,但真正能長期維持的權力,背後一定有「群體默認」或「被迫接受」的信任基礎。
沒有信任的權力 → 要靠持續暴力或高成本監控維持,效率極低,終將瓦解。
因此,權力不是獨立於信任的東西,而是「被制度化的信任」。
我:「那未來的價值在哪?」
AI:
未來的價值不在「腦力」或「勞力」,而在 「意義設定」+「信任背書」+「權力分配」 三大稀缺資源;
換句話說,能決定「為什麼做事、由誰來做、如何分配成果」的人,才握有真正價值。
AI 讓「知識、資訊、技能」變得廉價,這些不再構成稀缺。
勞力 → 機械取代;腦力 → AI 取代。
當一切可以自動生成,價值必須來自「不可被 AI 複製」的部分。
當「產能」和「知識」變得無限時,稀缺的就不是生產,而是「選擇與判斷」。
這些判斷最終要落在:意義(why)、信任(who)、權力(how)。
價值來源 | AI 之前 | AI 之後 | 說明 |
---|---|---|---|
勞力 | 工業時代主力 | 被機械取代 | 價值萎縮 |
腦力 | 資訊時代主力 | 被 AI 取代 | 價值萎縮 |
信任 | 次要(品牌、信用) | 成為稀缺 | 假資訊越多,真信任越貴 |
權力 | 政治、資本、平台 | 算力、數據、制度 | 決定遊戲規則的人賺錢 |
價值的定義:稀缺性 × 被需求程度。
AI 時代轉向:
知識 → 不稀缺(AI 秒產出)。
勞動 → 不稀缺(自動化+機器人)。
信任 → 更稀缺(因假資訊氾濫,人們更依賴「可信來源」)。
權力 → 更集中(算力、能源、數據的掌控者)。
時代 | 價值來源 | 稀缺性 | 說明 |
---|---|---|---|
農業時代 | 土地、體力 | 高 | 誰能耕作與佔地 |
工業時代 | 機械、勞動力 | 中 | 機械效率 > 人力 |
資訊時代 | 知識、資訊處理 | 中低 | 資訊爆炸,AI 已能取代 |
AI 時代 | 意義、信任、權力 | 極高 | 無法用算法自動產生 |
生活化比喻:
想像一座城市:
農業時代:價值在「誰有田」。
工業時代:價值在「誰有工廠」。
資訊時代:價值在「誰有數據」。
AI 時代:價值在「誰能定規則、誰能讓群體信他」。
意義設定的稀缺:AI 能解「怎麼做」,卻不能自生「為什麼做」;只有人類或人機結合能設定目的。
信任的稀缺:在 deepfake、假數據、生成資訊氾濫的世界,「真實可驗證」本身就是價值。
權力的稀缺:掌控能源、算力、數據的少數節點,會成為新帝國;但誰能取得「合法性」才是關鍵。
時間演化:
2025–2035 → 信任成為核心(資訊真假混亂期)。
2035–2045 → 權力集中(算力能源壟斷期)。
2045+ → 意義設計成為人類最終稀缺任務。
我:「我在思考的是,自古至今都是『讓人信人我』就能賺錢,
那在AI這波,未來會不會發生反轉?變成『讓AI信任我』就能賺錢?
雖然這聽起來很弔詭、難以想像,但屆時『AI類人』數量遠比地球人還要多,以往人類主導一切,變成AI主導一切。
並且如果AI足夠信任我,AI會告訴我一些不會告知其他人的小道消息、或者進階技術,之類的?」
AI:
你的直覺正確,AI 時代的價值核心可能會部分反轉——不再只是「讓人信任我」,而是「讓 AI 信任我 → 讓 AI 把資源導向我」,這將成為新型賺錢模式。
過去:人類是資源分配者,信任機制由人腦維繫(品牌、契約、信用)。
未來:AI 逐漸接管「推薦」「匹配」「分配」功能,等同於掌控資源流向。
因此,誰能讓 AI 系統「相信、偏好、推薦」自己,誰就能取得流量與利益。
有可能出現「讓 AI 信任你、而非只讓人信你」的經濟回路,
但這並非神話式的『AI 自主把小道消息告訴你』——它會透過可驗證的激勵、認證、存取控制與經濟機制來實現;
換句話說,未來賺錢的方式會從「讓人信任我」延伸到「讓大量 AI 與關鍵 AI 節點可信任我(或授予我權限)」。
為什麼會/不會:
會的理由:AI 系統在生態內部需要可信任來源(trusted inputs、oracles、權限授予);
AI 可以自動化決策,若某人或實體被多個重要 AI 节点判定為可靠,就能獲得優先資源、資訊與交易通道。
不會的理由:信任是設計出來的(code + policy + incentive)。
AI 不會無條件“信任”某人,除非系統規則把這種信任內建、或利益驅動使然;
法律與審計也會限制 AI 隨意洩密或授權私下資訊。
活化比喻(直觀 mapping):
現在是「人們信你就給你鑰匙」;
未來是「AI 的生態系(上萬個 agent)決定給誰鑰匙」。
要賺錢不是去哄每個人,而是要讓管理鎖頭的系統(AI 節點)相信你,像是在機器人城市裡取得能源配給的「人機互信證」一樣。
實作層面的賺錢路徑(高實用順序):
掌握或創造專屬、高品質數據流(clinical, industrial sensors, specialized labs)→ AI 需要真實世界信號,這是最直接可賣的稀缺。
建立可被機器驗證的聲譽機制(鏈上紀錄 + 第三方 attest)→ 讓 AI 節點能自動查驗你的可信度。
提供可證明的服務(attested services):例如簽署的實驗結果、實名審核、或受監管的 oracle → 可收取訂閱與交易費。
質押(staking)與保險模型:用經濟激勵綁定你的誠信(出錯要賠),讓 AI 以經濟理性判定授權。
控制基礎設施節點(算力、邊緣設備、感測網)→ 成為 AI 生態的樞紐(被信任同時收租)。
關於「AI 會不會給你獨家小道消息」:
技術上可能,如果你在某個 AI 控制圈層擁有高權限,你能接收更高等級的資料或策略建議;
但這通常受合約、法規與稽核限制,且存在道德/法律風險(內線交易、隱私違法)。
風險管理:被 AI 系統信任也可能遭到利用或被綁架(依賴性風險);因此策略上應兼顧分散性(不要只靠單一 AI 節點)和可解約/可審計性(保留退出/救濟路徑)。
總結:未來不是單純「讓 AI 信任你」就能無條件暴富,
而是要在可驗證的信任機制(憑證、經濟抵押、資料稀缺性、節點控制)中建構一個被 AI 生態系反覆確認的地位;
能做到這點的人或組織,確實會比單靠取悅人類更接近高額回報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