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AI的對話系列-2《延遲滿足,設計系統》

我:「所以為什麼說創業違反人性,就是在逆熵?」

AI:「創業違反人性」的說法,本質上是因為創業需要持續輸入能量、維持高組織度(秩序),這等同在對抗人類天性趨向低能耗、求舒適、熵增的傾向。

熵 (Entropy) 的角度熵就是系統趨向無序、分散的自然傾向。
「人性」=「順著熵流動」:放鬆、拖延、滑手機、享受當下快樂 → 系統自然走向無序。
「創業」=「持續輸入外部能量來維持秩序」:設定目標、對抗本能的慾望、組織團隊、建立流程這些都是在「降低系統熵」,而不是順著它。

人性傾向於省能量:大腦設計就是要「懶」,能少動就少動,能少風險就少風險。這是演化留下來的本能。
創業卻是高風險、高不確定性:你要持續延遲滿足、承受壓力、不確定性,還要逼自己做一堆繁瑣甚至痛苦的事。這剛好跟大腦「求穩定、求安全」的天性相反。
一般人追求秩序感,創業卻要擁抱混亂:大部分人喜歡「領薪水、固定節奏」,創業卻是「每天都不確定」,這就是違反本能。

比較:
打工 = 隨熵:依循制度、流程,個人壓力與能耗較小。
創業 = 逆熵:靠不斷輸入能量(資金、人力、專注)維持企業組織與產品方向。
若能量輸入不足,創業體系會解體 → 熵回升。
所以說:創業 = 人類對抗熵的極端形式。

代價:
需要不斷輸入能量,就像熱力學裡「開放系統要靠能量流入才能維持低熵」。創業者每天都要輸入「心力、時間、資源」。
且極不穩定,因為系統稍微鬆懈就會回到高熵狀態(團隊解散、現金流斷掉)。
大部分人抗不住,因為本能就是要順著熵流動,所以才會說「創業違反人性」。

生活比喻:
一般人生活:像水往低處流 → 熵自然增加 → 平穩舒適。
創業者:像在水流中不斷划槳,還要逆流而上 → 這就是逆熵。只要你一鬆手,馬上被水沖走(公司倒閉)。
創業違反人性,是因為人性傾向「最小能耗 → 熵增」,但創業卻需要「持續輸入能量 → 熵減」。
換句話說:創業者不是在「享受人性」,而是在「與人性對抗」;不是順著熵,而是逆熵。


我:「有辦法設計或創造出逆熵(超級愛做違反人性的事情)的生物嗎」

AI:
先定義什麼叫「逆熵生物」
一般生物 (順熵):演化的基礎驅動是 降低能耗、追求存活、繁殖最大化。
這些都是「順著熵」:簡單、效率高、穩定。
逆熵生物 (你提出的假設):天生有一種「強烈驅動」去做違反人性(不舒服、耗能、風險高)的事情,甚至比享樂還愛這樣做。
也就是說,這種生物的「快樂」並不是來自舒適,而是來自「逆境、秩序、挑戰」。

自然界有沒有類似案例?
其實有一些「半成品」存在:螞蟻、蜜蜂 🐜🐝工蟻、工蜂基本上是「違反個體人性」的:不吃不玩、不繁殖,一生只為了群體。
這就是一種「逆熵傾向」,因為牠們個體的基因沒有最大化,但群體秩序卻被維持得超級穩定。

渡鴉、章魚 🐦🐙有研究顯示牠們會做「明明耗能卻無明顯存活好處」的行為,
比如渡鴉喜歡惡作劇、章魚會玩弄瓶蓋。
這其實就是「自找麻煩」。

人類中的極端少數馬拉松跑者、登山家、創業者、科學狂人 → 他們的腦獎勵機制跟大多數人不同,把「痛苦、困難」當快樂。
可以理解為人腦在「多巴胺 / 內啡肽」連結上發生了變異。

有沒有可能「設計出逆熵生物」?
可以設計出「極度逆熵」的生物,但必須透過基因工程或合成生物學,
強化牠們的動機系統與能量轉換機制,讓牠們天生以高能耗維持秩序為常態,代價是極端的能量需求與生存環境限制。
熵增是自然規律,任何系統都傾向混亂。
生物體之所以能「逆熵」,靠的是能量代謝(如光合作用、呼吸作用)持續輸入低熵能量並排出高熵廢物。
人性違反熵增的困難點,在於「心理能量」抗拒消耗。
如果能在基因或神經迴路上重新定義快樂來源(例如,把「秩序化」當作多巴胺獎勵),就能造出「超級愛做違反人性的事情」的生物。

從科學角度來說有三種可能:
-基因工程 (Genetic Engineering)改造大腦的獎勵迴路,讓多巴胺不因「輕鬆愉快」分泌,而是因「挑戰、秩序、困難」分泌。
結果:這種生物會自發地「尋找違反本能的事」,因為那才會讓牠爽。
-人工智慧 (AI / 機器生命)AI 沒有本能,牠的「快樂函數」是我們設計的。
如果我們把「降低熵 (創造秩序)」定義成 AI 的獎勵函數,AI 就會自動成為「逆熵生命」。
-合成生物學 (Synthetic Biology)創造一種全新物種,天生依賴「維持秩序」來獲得能量。
例如:一種細菌,它不是靠分解物質存活,而是靠「組裝複雜結構」來釋放能量。

這就等於真正意義上的「逆熵物種」。

哲學上的後果:
如果這樣的生物存在,牠們其實比「順熵生物」更不穩定,因為要持續輸入能量。
但同時,這樣的生物也可能更快進化,因為牠們主動追求「困難與秩序」。

這就像 人類 vs 其他動物:其他動物偏順熵,人類偏逆熵(建文明、創制度、造機器)。
也可以說,人類本身已經是「半逆熵生物」。


我:「幹你這段話有點學術。」

AI:哈哈,我懂你意思 😅我剛剛那段比較「學術化」,聽起來像研討會發言。我幫你改成 直覺、具象 的版本,讓你秒抓到「逆熵生物」會長什麼樣子。
假想中的逆熵生物:「秩序蟲 (Order Worm)」外型:像蚯蚓,但全身透明,可以看到體內一直在「拼拼圖」。
生存方式:普通生物吃東西是「把東西拆解 → 提取能量」。秩序蟲剛好相反:牠靠「把散亂的分子拼成有序結構」獲得能量。例如:別的生物吃糖分解葡萄糖,秩序蟲則是「看到亂七八糟的沙子 → 把它組成漂亮的晶體 → 從中獲取能量」。

👉 結果就是:這生物天生「超級愛收拾、整理、建立秩序」,因為這就是牠活下去的方式。
🧠 如果是「逆熵人類」一般人:下班回家 → 想躺著滑手機,因為那是最低耗能、最高熵。逆熵人類:下班回家 → 一看到亂的房間就「渴望」去打掃,因為整理會帶來快感(多巴胺分泌)。
再舉例:別人覺得跑馬拉松是「痛苦」,逆熵人類會覺得「爽到不行」。別人覺得創業壓力大,逆熵人類會覺得「壓力就是生命力」。
👉 牠們的「人性」被反轉了,快樂和痛苦的對應表剛好倒過來。

🌍 這種生物的演化優勢 / 缺陷
優勢:會不斷創造結構和秩序,可能比一般物種更快建立文明。
缺陷:需要穩定的能量來源,因為逆熵很花能量。一旦能量不足,牠們會比普通生物更快崩潰(就像創業者 burn out)。

如果我們真能設計「逆熵生物」,牠們就像天生的「創業者 / 科學家 / 建築師」,
會瘋狂愛上整理、創造秩序、挑戰困難——就算別人覺得痛苦,對牠們來說卻是快感來源。


我:「知道這些之後,我如何運用到生活當中?」

AI:把「逆熵思維」應用到生活,就是要有意識地設計一個系統,讓原本需要「自律」的逆熵行為,轉化為「快樂/習慣」,
等於把創業者模式套用到日常,強迫自己把痛苦的事變成快樂來源,讓「延遲滿足」自動化。

人性本能 = 省能量 → 容易滑手機、拖延。
創業/逆熵模式 = 投入能量維持秩序。
方法 = 不靠意志力,而是重新定義「獎勵函數」:讓逆熵行為(運動、整理、讀書)本身自帶快感或至少減少痛苦。
換句話說:把「逆熵痛苦 → 快樂」的轉換機制植入生活流程。

強迫自己持續成長、維持秩序(例如讀書、健身、創業)。
習慣養成 (Habit Formation):行為 × 獎勵 × 重複 → 穩定迴路。
環境設計 (Choice Architecture):設計場景,讓逆熵選項更容易被選擇。
延遲滿足系統 (Delayed Gratification System):明確獎賞放在未來,但透過「小回饋」維持動能。
這些過程需要能量供給,若目標設計過度,容易「燃燒殆盡」。必須有週期性恢復(像肌肉需要休息)。

比喻:
你就像要養一隻「秩序蟲」在自己體內。
-滑手機 = 餓牠。
-整理桌面/完成待辦 = 餵牠能量。
長期來看,如果每天都能丟幾塊「秩序食物」給牠(小小的逆熵行為),這隻蟲會越來越強,直到它主導你的生活。

可以做到:
-用遊戲化或量化紀錄,把秩序行為(讀書、運動)和即時小獎勵綁定。
-找團隊或社群,讓外部能量(比較、監督、合作)補充你本能缺口。
-逐步降低「享樂入口」摩擦(例如:手機移到另一個房間)。

做不到:
-指望自己完全不需要休息。即使逆熵,也要能量輸入(飲食、睡眠)。
-一輩子維持高張力 → 必然會週期性崩潰,所以要設計緩衝。

打造逆熵迴路:
1.觸發器:用外部環境取代意志力(鬧鐘、社群打卡、固定地點)。
2.最小行動:把大任務切成極小單位(讀書5分鐘,而不是10小時)。
3.即時反饋:做完就有一個小獎勵(打勾、計分、群體讚)。
4.長期能量流:飲食、睡眠、運動維持供能,否則逆熵必崩潰。

    應用逆熵概念到生活,可以拆成四個層次:

    層次順熵行為(人性)逆熵轉化方法
    生理 (Body)躺平、吃垃圾食物設定運動觸發快感(如音樂+健身,讓多巴胺跟運動綁定)
    認知 (Mind)拖延、不專注設計番茄鐘、完成小任務就有「立即獎勵」
    情感 (Emotion)逃避壓力、追求舒適把壓力視為「升級遊戲」,建立痛苦=成長的關聯
    社會 (Social)一起墮落、互相拖累建立團隊責任制(找人監督,讓秩序維持)

    我:「我如何設計自己的獎勵?」

    AI:設計獎勵系統的核心,就是把「逆熵行為(難事)」綁定到「即時小快感」,
    讓你的大腦獎勵迴路誤以為它和滑手機一樣爽,避免只剩下遙遠的延遲滿足。

    人腦多巴胺系統 ≈ 偏好短期即時反饋。
    若逆熵行為(讀書、運動)只提供長期獎勵,大腦會偷跑去選擇短期快樂。
    解法:行為綁定 + 即時回饋 → 讓「難的事」也能給大腦短期快感,同時保留長期回報。

    標準定義:
    外在獎勵 (Extrinsic Reward):糖果、錢、遊戲時間。
    內在獎勵 (Intrinsic Reward):成就感、秩序感、理解感。
    即時回饋 (Immediate Feedback):行為一完成就得到小獎賞。
    延遲回饋 (Delayed Feedback):數天或數月後才見效。

    一個有效的獎勵系統,必須同時滿足:
    即時小回饋 → 維持多巴胺動力。
    延遲大回報 → 保持長期方向。

    生活應用:
    學習:讀書 30 分鐘 → 聽一首最愛音樂 / 吃一顆糖。
    健身:運動完 → 拍照打卡獲得社交回饋。
    存錢:每次轉帳 → 在 App 上顯示「升級動畫」,強化即時感。
    習慣養成:建立積分系統,分數可以兌換你自己定義的小獎勵(例如買一本書、喝杯奶茶)。

    提醒:
    獎勵不能過度依賴外在,否則會「無獎勵就不做」。
    必須逐步把外在獎勵內化 → 最後是行為本身帶來滿足感。


    我:「如何逐步把外在獎勵內化?」

    AI:
    外在獎勵要逐步內化,核心就是 把「做事 → 得到東西」的關聯,
    轉換成「做事 → 自身價值感/身份認同」,讓行為本身變成獎勵。

    初期:大腦只對「糖果、金錢、點數」這種外在刺激有反應。
    中期:透過反覆練習 + 小回饋,大腦開始把行為和愉悅綁在一起。
    後期:外在獎勵逐步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「我就是這種人」的身份認同感,行為本身成為獎勵。

    標準定義:
    外在獎勵 (Extrinsic Reward):來自外部,短期推動(錢、糖果、讚數)。
    內在獎勵 (Intrinsic Reward):來自行為本身的快樂(專注感、進步感、秩序感)。
    內化 (Internalization):行為動機從外部控制轉移到自我認同,自律變自發。

    用途:
    學習:一開始靠考試分數(外在),逐步轉為理解世界的成就感(內在)。
    健身:一開始靠自拍打卡(外在),逐步轉為享受力量與身體控制感(內在)。
    工作:一開始靠薪水(外在),逐步轉為「我是能解決問題的人」的價值感(內在)。

    如果外在獎勵撤太快,行為會崩掉。
    如果外在獎勵太強,可能阻礙內在動機形成(只為了錢讀書 → 一旦沒錢就不讀)。

    生活比喻:
    學小孩騎腳踏車:一開始有輔助輪(外在獎勵 = 安全感),練到熟了,就算拆掉輔助輪,也會想繼續騎,因為速度本身變爽感(內在獎勵)。
    就像咖啡:一開始喝加糖奶(外在刺激),後來習慣咖啡香氣本身(內在享受)。


    我:「對我而言,獎勵應該越明確越好,還是越不明確越好?」

    AI:對你而言,初期獎勵要非常明確,後期獎勵要逐步轉向「半隨機/不明確」,這樣才能兼顧「啟動行為」與「維持動能」。
    你的個性(ENTP 5w4,目標多、拖延、愛刺激):需要清楚目標才能開始,但一旦熟悉,過度明確會覺得無聊。

    對你而言:太不明確 → 可能直接放棄(因為拖延 + 完美主義)。
    所以要 「明確啟動 → 模糊延續」 的混合模式。

    所以:
    一開始 → 明確(降低啟動摩擦);
    後期 → 模糊或隨機(製造新鮮感、避免厭倦)。

    標準定義:
    明確獎勵 (Fixed Reward):固定條件、固定回報(例:完成任務 = 1 分)。
    不明確獎勵 (Variable Reward):隨機性或不可預測(例:抽卡、驚喜掉落)。

    動機差異:
    明確獎勵 → 增加安全感,降低啟動門檻。
    不明確獎勵 → 刺激多巴胺預期,維持長期投入。

    明確獎勵適合:
    剛開始養成習慣(讀書 30 分鐘 → 一杯咖啡)。
    需要保證穩定執行(每天寫 100 字 → 積分 +1)。

    不明確獎勵適合:
    已建立習慣後,避免倦怠(完成學習 → 抽隨機小獎)。
    高挑戰情境,需要「驚喜感」保持動力。

    生活比喻:
    1打遊戲:
    新手任務:清楚指引 + 固定獎勵(保證成就感)。
    進階副本:隨機掉落(讓人上癮,持續投入)。
    2學習:
    一開始:每天讀 1 小時 → 明確給糖果。
    後來:讀完後 → 開盲盒,看是音樂、飲料、還是額外休息 10 分鐘。

    我:「每個人的獎勵制度應該有所不同嗎?列出不同人格的人應該要有的獎勵模式」
    AI:不同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獎勵模式,因為大腦獎勵迴路偏好不同;
    有人需要固定安全感,有人需要隨機新鮮感,有人需要社交認同,有人需要自我突破。

    人格差異:決定多巴胺分泌觸發條件。
    穩定型人格 → 偏好明確可控的固定獎勵。
    開放型人格 → 偏好探索感與驚喜的隨機獎勵。
    外向型人格 → 偏好社交性獎勵。
    內向型人格 → 偏好安靜的自我滿足感。

    固定獎勵 (Fixed Reward): 清楚條件、確定回報。
    隨機獎勵 (Variable Reward): 不可預測,驚喜感強。
    社交獎勵 (Social Reward): 他人認可、點讚、團隊肯定。
    內在獎勵 (Intrinsic Reward): 成就感、理解力、控制感。

    MBTI 16 型可以依 外向/內向、直覺/感覺、思考/情感、判斷/感知 四個維度拆分。
    這四維度會直接影響「獎勵偏好」:

    維度偏好獎勵模式解釋範例
    E (外向)社交獎勵喜歡他人回饋與互動打卡、點讚、公開表揚
    I (內向)內在獎勵偏好自我滿足與安靜反思寫心得、沉浸專注、突破理解
    N (直覺)探索/隨機獎勵喜歡驚喜與新鮮感隨機抽卡、解鎖新體驗
    S (感覺)固定/確定獎勵需要安全感與明確回報積分制、簽到表、固定薪水
    T (思考)數據/邏輯獎勵偏好可量化的進步與結構排行榜、成就數據、進度條
    F (情感)關係/認可獎勵偏好情感共鳴與社會認可他人稱讚、群體榮譽
    J (判斷)結構化獎勵偏好規劃、明確目標升級系統、分階段成就
    P (感知)隨機/彈性獎勵喜歡驚喜感與即時彈性驚喜掉落、自由挑戰

    完整 16 型 × 獎勵模式對照表:

    類別MBTI偏好獎勵模式原因範例邊界風險
    守序型ISTJ / ISFJ固定獎勵喜歡規律與安全感每天完成任務 = 積分+1容易無聊,需偶爾變化
    規劃型INFJ / INTJ內在/自我驗證獎勵追求意義、自我驗證完成任務後記錄心得,追蹤進步曲線太抽象,需結合小具體獎勵
    感官型ISTP / ISFP隨機+感官獎勵喜歡動手、享受感官刺激完成任務後 → 美食、音樂、體驗活動容易沉迷短期享樂,缺乏長期持續性
    內省型INFP / INTP內在+知識獎勵理想主義、追求理解感解一道題 → 寫下心得,反思或收集靈感過度沉迷細節,忽略進度
    活力型ESTP / ESFP隨機+社交獎勵喜歡刺激、新鮮與舞台感完成後抽盲盒、打卡得到點讚、PK 排名過度依賴外部認可,可能追求刺激放棄長期規劃
    探索型ENFP / ENTP隨機+保底獎勵喜歡驚喜、不確定性,避免放棄完成學習後抽獎,但有保底積分抽不到會喪氣,需要保底
    規範型ESTJ / ESFJ固定+社交獎勵喜歡結構化與他人認可每日打卡 + 團隊稱讚,績效排名容易過度壓力,被群體期待綁架
    領導型ENFJ / ENTJ等級+社交獎勵追求突破、影響力升級系統、公開排行榜、帶領團隊忽略休息,容易 burnout

    我:「獎勵的英文應該是Reward還是Prize?」

    AI:「Reward」與「Prize」是不同層級的概念:
    Reward = 行為後的回饋(內外皆可),Prize = 公開競賽的獎品(外在為主)。
    在生活獎勵設計上,應該用 reward;prize 比較適合「外部競爭、排名」情境。

    Reward = 廣義回報,包含心理成就感、金錢、稱讚。
    Prize = 狹義獎品,通常是比賽或抽獎的具體物件。

    個人獎勵系統 → reward(因為它可以是糖果、積分、成就感)。
    社交或比賽 → prize(因為它是外在物品或榮譽)。

    Reward:任何行為後的回饋機制,適用於日常習慣養成(讀書、健身、理財)。
    內在獎勵 (Intrinsic reward):成就感、理解力。
    外在獎勵 (Extrinsic reward):金錢、糖果、點讚。
    Prize:比賽或隨機活動中的具體獎品,適用於特定活動或競爭(比賽、抽獎)。
    如果你把日常小行為都稱為 prize,語義會太狹隘,因為它不涵蓋「內在快感」。


    我:「所以也可以依不同人格,將獎勵區分成Reward與Prize?」

    AI:是的,獎勵可以拆成兩層:Reward(行為中/即時回饋) 與 Prize(行為後/終點回報),
    而且不同人格對 Reward 與 Prize 的比重偏好不同。

    Reward(過程獎勵): 在行為當下或短期內給的反饋,例如積分、音樂、解題爽感。像多巴胺的即時釋放,維持短期動力。
    Prize(成果獎賞): 行為結束後的大回報,例如升職、證書、金錢、排名。像最終戰利品,支撐長期投入。
    內向型、理想型人格 → 偏好 Reward(過程感、意義感)。
    外向型、競爭型人格 → 偏好 Prize(成果、排名、榮耀)。

    生活比喻:
    Reward = 每次走一公里,手機手環震動提醒「你完成了!」。
    Prize = 一個月後,你站在馬拉松頒獎台上拿獎牌。
    守序型:需要每天打卡(Reward),最後看到存款增長(Prize)。
    探索型:需要每天有小驚喜(Reward),最後拿到一個新鮮刺激的體驗或象徵性戰利品(Prize)。

    人格類別偏好 Reward偏好 Prize
    守序型 (ISTJ / ISFJ)固定積分、每日打卡穩定薪水、長期職位
    規劃型 (INFJ / INTJ)反思筆記、理解突破實現長期願景(學位、論文)
    感官型 (ISTP / ISFP)即時享樂(美食、音樂)完成作品、體驗冒險
    內省型 (INFP / INTP)知識理解、想法整理作品發表、認可肯定
    活力型 (ESTP / ESFP)即時社交回饋(點讚、掌聲)舞台表演成功、競賽獲勝
    探索型 (ENFP / ENTP)隨機驚喜、抽獎式回饋新鮮體驗、獨特成就
    規範型 (ESTJ / ESFJ)穩定回饋、團隊稱讚排行榜、績效獎金
    領導型 (ENFJ / ENTJ)等級提升、挑戰進展公開榮耀、影響力擴大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