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何物質都至少有三相(固體、液體、氣體),有些甚至更多態
(這有點超乎想像,因為原先我以為只會有少數特殊物質具有三相)
只是因為人類生存的環境太狹隘,看不到這麼多種狀態
所以需要經由實驗,操作各種極端「溫度」與「壓力」來畫出三相圖
哇!水目前已知有超過20幾種相態!
其中大部分都是冰
(圖表毫無規則可言… 或許可能存在某種規律吧,但多到讓人不會想去找規律…)

各種不同冰晶型態
水的三相圖
我們先來看水的三相圖(固體、液體、氣體)
水的溫度壓力的三相圖

固相、液相、氣相
昇華線、熔化線、蒸發線
昇華線:線上每個點都是昇華點(點上同時有固、氣兩態)
熔化線:線上每個點都是熔點(點上同時有固、液兩態)
蒸發線:線上每個點都是沸點(點上同時有液、氣兩態)
水在”特定的壓力”下,有熔點就會有沸點
但是有昇華點的話,就不會有熔點跟沸點了
(因為固態直接變氣態、跳過步驟,也就不會有熔化、蒸發)
三相圖有幾個地方要注意:
1
畫三相圖的時候,口訣:LYL
左下一個L、中間Y、右上L

2
蒸發線右上角的臨界點(Critical Point)是一個點,而不是無限延伸的線
一旦再往右上方走,高溫高壓就變成超臨界流體(Supercritical Fluid),而不再有液體、氣體之區分,也就不再以線條區隔
那為什麼液體、氣體不分界線了?
原因是此時溫度太高,分子活潑亂跳震,液體因為很燙很熱、很想膨脹成氣體
但外界壓力又很大,把氣體壓緊緊的,使它難以變成氣體、密度更接近液體
所以液態氣態此時不再有清晰界線,最終同時具有液體的溶解能力、氣體的擴散性
3
對大多數物質來說「熔化線」的斜率為正的(壓力越大對應到溫度越高)
但是對於水來說,斜率卻是負的
(所以此圖畫得不好,因為對水而言斜率應為負,如「紅線處」修正)

水之所以與眾不同,是水的氫鍵結構所導致的固態密度比液態小,導致斜率為負
當壓力變大的時候,0℃附近的水會傾向變成液態(記得是看紅線處喔!)
這一點很特別、可以變魔術,例如:線條加壓穿過冰塊
壓力融解(Pressure melting) 施加壓力融化冰,當壓力移除後會再凝固成冰(Regelation)

同時,這也與溜冰有關
固體(冰)的摩擦力很大,照理來說會深陷卡住、動彈不得
但當人體體重壓在溜冰鞋的冰刀上,讓冰塊局部壓力變大、暫時變成液態,可以輕易滑動、變得咕溜

三相點(Triple Point)
許多物質不只存在三相(固體、液體、氣體)
他們可以有四相、五相甚至更多相,特別是在高壓、高溫或極端條件下
但是純物質不可能會有四相點(四相共點)
最多只能「三相共點」=> 還沒學到原因
那當物質處在三相點會發生什麼事情?會出現三種相態同時存在的情況

這兩個影片是,將水的溫度與壓力控制在三相點上
可以看到水反覆的結凍、爆碎開來與融化
可能比較早期的實驗,無法控制得太精確
這組實驗將溫壓力控制的比較好,實驗環境較穩定、波動小
水結冰、昇華,又流回到低處重新結冰
比較好的看到氣體、液體、固體共存
彷彿有人控制局部區域,反覆的升溫、降溫,像生物一般活了起來
而上一個影片則是範圍更廣一點、出現更極端的畫面
不是一個生物,而是整個生態圈的變化
就像自己的時間被定格住,而眼前的時間加速流逝
如同地球在重演冰河覆蓋,融化成河海,火山噴湧等週期景象,輪迴縮影、頗為壯觀
其他物質的三相圖
二氧化碳(CO₂, Carbon dioxide)三相態

在一大氣壓下,二氧化碳的昇華點(-78.5°C)
乾冰(Dry ice)是固態,一但放到空氣中,會直接由固態轉為氣態,跳過液態
而鋼瓶裡因為是常溫高壓,所以是液態的二氧化碳
用到乾冰時則減壓噴放,瞬間會有白色霧

這些白煙是小水滴而非二氧化碳(二氧化碳是看不到的!)
不過要注意,過量的乾冰在密閉空間裡是致命的,就像把空氣抽掉換成二氧化碳而缺氧窒息
碳元素(C 石墨、鑽石)相圖
石墨(graphite)、鑽石(高溫高壓)、液態、氣態

碳的固態可細分非常多種,還包括以下亞穩態:
石墨烯(Graphene)
富勒烯(Fullerene, C₆₀)長得像足球的東西
碳納米管(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, CNT)
但是因為結構特殊,不會被畫在標準相圖上

三相態
固體(Solid):固定形狀、固定體積
液體(Liquid):固定體積、不固定形狀(會依容器變形)
氣體(Gas):不固定體積、不固定形狀(會充滿整個容器)
液體密度比氣體大非常多
對多數物質而言,氣態體積會比液態大上約1000倍
而水蒸氣的體積是液態水膨脹大約1700倍(100 °C、1 atm)
氣體到處分散,此時分子間作用力(分子間互相吸引的能力)非常小、微乎其微
液態、固態則是分子間都靠很近,作用力非常大
三態性質表整理
性質 | 固體 | 液體 | 氣體 |
---|---|---|---|
動能 | 最小 | 中 | 最大 |
位能 | 最小 | 中 | 最大 |
分子間距離 | 近 | 近 | 超遠 |
分子間作用力 | 最強 | 中 | 最弱 |
排列情況 | 整齊 | 混亂 | 混亂 |
體積 | 固定 | 固定 | 不固定 |
形狀 | 固定 | 不固定 | 不固定 |
可壓縮性 | 難以壓縮 | 難以壓縮 | 容易壓縮 |
作用力與動能 | 作用力 >> 動能 | 作用力 ≈ 動能 | 作用力 << 動能 |
移動性 | 不能自由移動 | 具流動性、可滑動 | 自由移動 |
發佈留言